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7章 给鬼子的生活加点料(2/2)

林秀儿抹了把额头的汗,马尾辫上沾着松脂。

昨夜她带人摸进被轰炸的赵家庄,从废墟里扒出三十多面残破的梳妆镜。

此刻这些镜片正分布在各处观察哨,通过特定角度的反光传递信息。

“报告营长!”她转身时腰间的铜铃叮当作响,“东南坡有两处镜面盲区,需要架设中继板。”

钱伯钧注意到她手腕上缠着五色丝线,每条颜色对应不同信号。

这让他想起在保定军校见过的旗语兵,但眼前的系统显然更精妙---用破损的镜片替代稀缺的铜镜,用中药熬制的树胶代替工业胶水。

突然,三号谷地方向传来急促的敲击声。

林秀儿抓起自制的听地器贴在战壕壁上,用铅笔在纸上记下长短不一的震动波纹:“工兵连请求增援二十根木桩,要带树皮的。”

钱伯钧刚要喊传令兵,却见林秀儿已经摇动自制的滑轮装置。

系着红布条的竹篮顺着缆绳滑向谷地,里面装着用树皮伪装的木桩---这是她设计的“无声运输线”,利用山势落差搭建的六条索道。

在鹰嘴崖反斜面,陈石头正跪在泥地里调试他的“子母雷”。

这个北平机械学校肄业生,此刻用缴获的自行车链条做传动装置,把五颗地雷连成致命的死亡锁链。

“石头哥!”新兵蛋子王小虎抱着铁锹跑来,“你要的野葡萄藤到了!”

陈石头头也不抬地拧紧最后一颗螺丝。

他设计的触发装置需要弹性极佳的天然材料,试遍山间藤蔓后,发现只有野葡萄藤经桐油浸泡后能保持韧劲。

此刻这些深紫色的藤蔓缠绕在齿轮间,像一条条蓄势待发的毒蛇。

突然,他腰间的铃铛疯狂作响---这是林秀儿设计的预警系统。

陈石头猛拉身旁的麻绳,覆盖在装置上的伪装网应声而落。

二十米外的木桩假人瞬间被气浪掀飞,五颗地雷按照0.5秒间隔次第炸响,弹片在崖壁上刮出放射状裂痕。

“成了!”陈石头被硝烟呛得咳嗽,却笑得露出白牙,“这叫五鬼拍门阵!”

医疗帐篷里飘出呛人的辣椒味。

吴清远医官正在蒸馏器前忙碌,铁锅里翻腾着暗红色的粘稠液体。

这个金陵大学药学系的高材生,此刻用捣药杵把干辣椒磨成细粉。

“猪尿泡要留输尿管!”他朝助手喊,手里不停往陶罐里加硫磺粉,“用丝线扎紧接口,灌装时戴三层纱布口罩。”

帐篷角落堆着五十多个鼓胀的透明囊体,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。

这是吴医官发明的简易防毒面具---用村民杀猪取出的膀胱做滤毒罐,内衬浸过辣椒酊剂的棉纱。

昨夜他带人摸进鬼子的废弃营地,从防化手册上撕下的图纸此刻正钉在案头。

突然,伙夫老张头抱着坛子冲进来:“吴医官!你要的芥菜汁!”

吴清远眼睛一亮。

他接过坛子将墨绿色液体倒入蒸馏器,混合着生石灰的刺鼻气味顿时弥漫开来。

这是他从县志里找到的古法---芥末蒸汽能刺激黏膜,但配合薄荷油却能缓解呼吸道灼烧。

“给每个面具加装呼吸阀。”他把竹管插进猪尿泡,“用蜡封死缝隙,记得测试气密性。”

帐篷外忽然传来欢呼,炊事班正在试验“辣椒烟雾弹”。

吴清远望着升腾的红雾,想起导师在金陵实验室里的叹息:“现代战争需要现代医学。”

此刻他却在太行山里,用最原始的药材对抗最先进的毒气。

杨铁匠的铁砧上火花四溅。

这个太原兵工厂的八级钳工,正用缴获的日军钢盔打造“鬼影碉堡”。

烧红的铁皮在模具里弯曲成射击孔形状,冷却后刷上混着炭粉的树胶。

“杨师傅!”民兵队长栓子扛着松木进来,“你要的弧形支架!”

杨铁匠眯起左眼比量木料弧度,突然抄起钢锯截断半尺:“小鬼子的掷弹筒仰角42度,咱们的假工事要偏15度才像真的。”

他设计的可移动碉堡能容纳三个假人,内部装有发烟装置。

最妙的是底座装有木轮,用蒿草遮盖后能在夜间转移位置。

前天梁旅长视察时,竟对着假碉堡敬了个礼。

“给支架裹上湿牛皮。”杨铁匠把铁皮外壳扣在木架上,“等太阳晒干收缩,比焊的都牢靠。”

栓子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:“这是秀儿姐给的碎镜片,说装在射击孔里能反光。”

杨铁匠愣了下,随即大笑起来。

他小心地把镜片嵌在外壳缝隙处,正午阳光照射下,三座假碉堡同时泛起金属冷光。

远处盘旋的侦察机立即转向,朝着假目标俯冲拍照。

夜色降临时,小栓子举着油灯钻进地道。

这个赵家庄的放羊娃,带着三十个村民挖通了五条地下通道。

此刻他抚摸洞壁的加固木桩,都是陈石头用报废的枪托改造的。

“栓子哥!”地道岔口传来同伴的呼唤,“三号出口挖到老槐树根了!”

栓子匍匐爬行二十米,突然撞见盘根错节的树根。

他解下腰间的羊角刀---这是爷爷传下来的开山工具---小心地削去细根,主根部位则用火烤碳化法加固。

昨天他正是用这个方法,让地道从古墓群下方安然穿过。

“留个观察孔。”他在树根间掏出拳头大的空隙,“用苔藓糊外沿,插根空心苇杆透气。”

凌晨时分,钱伯钧跟着栓子巡视地道网。

在某个转折处,少年突然掀开伪装板,露出堆满陶罐的密室。

“这是吴医官的药材,这是秀儿姐的镜片,这是杨师傅的备用零件。”

他的声音在地道里嗡嗡回荡,“就算上头炸平了,咱们底下还能撑十天。”

钱伯钧摸到陶罐上的刻痕,那是林秀儿做的物资标记。

他突然明白,这座山的每寸土地都浸透着众人的智慧,就像老周雕的缠枝莲纹,看似杂乱却自有章法。

-----------------

@久久小说网 . www.99xxs.cc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