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过了两年,小周周和小笙儿都长大了一点,可以在院子里慢悠悠地走来走去,跟疾风玩一下丢球游戏了。
这年端午,苏青婉带着大家一起回了莲花村,村子的变化很大,村口的道路变得更直了,起了新房子的人家变得更多了。
去田地里摘蔬菜,不过两刻钟的脚程,就遇到了3个乱跑的小孩子,看起来都是三四岁的样子。
挺好的,孩子多,说明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希望。
“青婉啊,咱们明天一起吃饭吧。”
摘菜的时候,二婶笑盈盈地走了过来。
“二婶儿,我们家人太多了。”
节日几房人一起吃饭,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但苏青婉这次回来,带了雨霏姐妹,还带了嫣然母子俩,再一起吃的话,倒是显得有些占二婶家便宜了。
“哪里的话啊。”
“咱家二姑爷要回来了,他带的人更多。”
“你不给我面子,总得给盼弟和长安一点面子吧。”
二婶说着,嘴角止不住的笑意,盼弟是嫁到远方去了,但是这两年书信不断,她当初为了帮家里边干活儿,连秦昭弄的扫盲基础班都没有去读,还是孟长宁帮忙写的。
二婶儿每次收到信,就拿给望弟,让她帮忙读读。
字里行间,可以看出盼弟在塞北的生活,其实挺不错的。
虽然两个国家之间发生过战争,但现在是和平年代,北单的普通老百姓,也是要过日子的,和大宇国的边民们时常有往来,互通有无。
在那里,盼弟见到了此前在村子里从未见过的生活方式,如同孟长安当初承诺过的一样,她去学着骑了马,就像男人那样,双腿岔开骑马,还学着在草原上打猎。
见盼弟过得好,二婶也便舒心了。虽然她年岁渐长,但是和刚刚穿越来相比,竟然显得更加年轻了一些。
想来,这心境对人的影响,可真是极为重要的。
“既然是这样的话,那我们就不好意思再推辞了。”
送走了二姐后,苏青婉和小丫一起商量了明日的菜肴。
塞北草原,牛羊肉应该是不缺的,盼弟是个能干的人,估摸着也能养猪,这些大肉,对于她们来说,或许有点儿吃腻了。
但是那干旱的地方,应当是没有办法养鱼养鸭子的,便打发二蛋去县城里买了4条大鱼,又杀了5只鸭子。
将其中两条鱼杀好刮掉鱼后,切成了小块,用盐和胡椒粉简单腌制了一会儿,裹上红薯粉勾兑出来的面糊糊,放入锅中炸到金黄。
炸好以后,可以直接撒些盐巴和辣椒面干吃,也可以和白菜、豆腐一起煮汤,味道也是极为鲜美的。
另外两条鱼,则用来做红烧口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