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……,听了二皇孙的话,大汗命王爷亲自去巴格达,讲述一下农场的事情。”
“我……”郝仁说了一个字就说不下去,此时他心中满是mmp的情绪。郝仁最不想被蒙古朝廷注意到他,不管是新政,或者是他决定的‘元国’这个国名。忽必烈大汗决定了大元国号虽然已经没人提及,但是元国这个称号总会让大汗心有所感。万一这感觉催生出大汗的杀意,那就是郝仁自作孽不可活。
“王爷,大汗下令一定要王爷亲自到巴格达前去讲述。”
“好的。我准备一下就出发。”郝仁表示了顺从。
安顿好使者,郝仁先把元国朝廷里面的事情交代给群臣,之后郝仁告诉这帮家伙,“各部都按照制度来做事。我前去巴格达的时候,由王后摄政。”
“遵旨。”朝臣们都表示赞同。
之后郝仁回到宫中将自己出门的事情告诉包惜弱。包惜弱听了郝仁要她暂时摄政,先是准备拒绝,之后还是点点头,“还请王爷早日回来。”
“嗯,我会尽快回来。”郝仁嘴上这么讲,心中却很是惴惴。他此时突然觉得自己明白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。郝仁自己从来看不起那帮蒙古王爷,觉得那群土包子们完全没有价值可言,以汉人自居的郝仁平日里与那帮王爷并没有往来,也没有王爷乐于和他打交道。
现在就显出问题所在。如果郝仁与王爷们有不少往来,此时只用告诉王爷们他要去巴格达,万一忽必烈大汗对郝仁不利,那些王爷们就会替郝仁说点啥。以郝仁的傲慢,那帮王爷们只怕还乐于见到郝仁这个另类身死的下场。
不管郝仁怎么担心,此时都轮不到他多想。如果拖拖拉拉,忽必烈大汗便是没有多想,只怕知道以后也会多想。郝仁简单的收拾了一下,就带了不少礼物,与使者一起乘船出发。郝仁这边除了粮食也没啥特产,他只能带了些毛皮以及肥皂出发。
船只先从基辅顺流而下抵达敖德萨,在敖德萨换宋国大船南下。出了黑海进入地中海,在地中海的大马士革登陆,乘坐着骆驼队前往巴格达。二十几头骆驼行走在几道:“大汗,臣郝仁拜见。”
见到郝仁之前,忽必烈本来对郝仁很是不满。别的汗王至少相隔一两年就来一趟,郝仁这个后生晚辈去了元国之后就再没跑来巴格达,虽然郝仁也讲述他在基辅罗斯那边的艰困。他们要开荒,要管理,要打击西边的蓝眼蛮子。不过领了忽必烈这么大的人情,郝仁却没有回报人情,忽必烈觉得很不高兴。
此时听到郝仁的哽咽,忽必烈心一软,觉得郝仁也不至于不知好歹。然后大汗哼了一声,“你还知道回巴格达?”
“臣知错了。”郝仁哭着答道。来这里之前,郝仁也已经想过怎么应对,孛儿只斤家的人都很有戒心,譬如在70年前,西历1223年成吉思汗召术赤觐见,术赤因病未能远行,有人诬陷说他并没有生病,而且还能打猎,成吉思汗闻讯大怒,怀疑术赤不遵从他的号令,决定西征。收拾西方的色目人之前要经过术赤的钦察汗国,正好把术赤拎出来收拾一顿。甚至干掉。然而在出征前获知术赤因病辞世的消息,成吉思汗很是伤心,就没有再次西征。对于术赤家族的子弟也算宽容。
另外一件事则是现在的大汗忽必烈。那是1251年,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,是为元宪宗,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“最长且贤”,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。
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,如刘秉忠、许衡、姚枢、郝经、张文谦、窦默、赵璧等等,并提出了“行汉法”的主张。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“儒教大宗师”的称号,忽必烈悦而受之。忽必烈尊崇儒学,“圣度优宏,开白炳烺,好儒术,喜衣冠,崇礼让。”
对汉臣有利的政策触动了蒙古大臣的利益。蒙古宪宗七年,蒙哥命阿蓝答儿等在关中设钩考局,查核京兆、河南财赋。阿蓝答儿等从河南经略司、京兆宣抚司的官员中,罗织一百余条罪状,旨在除灭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员,削弱他的势力。十二月,又亲自去朝见蒙哥。蒙哥见忽必烈来朝,相对泣下,要他不必再作表白。
有孛儿只斤家的历史,喜欢读历史的郝仁就选择果断进京。他认为任何表白都不如这样的行动,加上此时他心情激动,忍不住流泪。干脆就放开心情,哭泣着认错,并且继续说道:“大汗,臣知道大汗记挂着臣……臣见到大汗……也知道臣其实很想念大汗……呜呜呜……”
忽必烈此时也已经心软了。他回想起自己的过去,也有得到了权力之后就竭尽全力的日子。那时候忽必烈并不是刻意去忽略大哥蒙哥,而是真的忙到什么都不愿意去想。郝仁先在所做的一切也都与忽必烈当年一样,忽必烈叹口气,“唉……郝仁,你起来吧。”
“谢大汗!”郝仁擦着眼泪站起身。然后掏出礼单,“大汗,臣专门准备了礼物。”
侍从接过礼单。忽必烈接过来看了看,忍不住笑道:“这蜂蜜倒是不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