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是最大的武器。林川将“拖”字诀发挥到了极致,这不是消极的防守,而是一种积极的战略选择。
在军事理论上,这种战术被称为“迟滞作战”。
其核心要义不在于杀伤多少敌人,而在于打乱敌人的节奏,消耗其锐气。
林川深谙此道,他清楚地知道,以五人对付数十倍于己的敌人,硬拼是下下之策。
于是,他创造性地将整个战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迷宫。
东路防线的三人小组配置,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战术安排。
每个人都被赋予了最合适的战术角色:
丁大山一把五六式和两把加兰德,他参过军打过仗,枪法又准,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兵,承担精准点杀的任务;
李满仓力气大,带一把五六式和两把卡宾枪,手里的五六式也调成连发模式,负责制造持续压制力;
至于赵四海,则属于气氛组,三把步枪只管放响儿,绝不露头。
这种安排看似简单,实则将每个人的特点都发挥到了极致。
伏击点的选择更是体现了林川的老辣。
三个预设阵地形成梯次防御,每个阵地都占据地形优势,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。更妙的是,每当敌人以为突破防线时,就会发现前面还有新的阻击点。
这种层层阻击的战术不仅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,更在心理上形成了持续的压力。
当西路诡雷爆炸的信号传来,整个计划便进入了完美运转的阶段。
西路三十多个敌人,被困在山坳里,陷入了一种特殊的战场困境:既不敢全力冲锋,又不甘心撤退,留在原地则持续被消耗。
东路的十多个敌人,则被林川一把枪压制在狭窄的悬崖底下。绳索又被诡雷炸断,前进不能,后退不得,上又上不去,下也下不来。
此刻,这场伏击战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火力对抗,变成了一场心理博弈。
敌人被拖入了林川设计的节奏中,每一步都在他的算计之内。
……
远处的丛林中,一支队伍正在快速穿行。
枪声隔着两座山头传来。
队伍最前头的王大彪眉头一皱,也没说话,只是抬起手臂用力一挥。
这群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没两年的山东汉子,仿佛打了鸡血一般,瞬间提速。
跟黑土地打交道了一年多,终于又有仗打啦!
虽然营长说,种地也是打仗,垦荒一百亩就是攻下了一座山头。
可劳累之余,大伙坐在一起唠嗑,聊的还是那些炮火连天的日子。
咱们爱好和平,更爱种地,可谁要胆敢惹事,那就把谁种到地里。
“科长,你看!”身边的战士指着前面山坡上破败的建筑。
“不对!枪声在山后。”王大彪摇头,“全体注意,战斗队形!”
队伍瞬间分散开。
没人说话,但每个人的眼神都闪着光,像是饿狼闻到了血腥味。
枪声越来越近,节奏忽快忽慢。
隐约能分辨出五六式的脆响和加兰德的轰鸣。
转过最后一道山梁,战场全景豁然眼前。
半山坳里,二十多人被山坡上的点射压制在其中。
“可以啊……”王大彪眼前一亮,“是川哥的枪法?这么牛……”
“科长,咱们打谁?”身后的战士问道。
“废话!咱们的人用五六式,听不出来吗?”另一个战士说道。
“全体都有!”
王大彪目光一凛:“待会儿让这群王八蛋尝尝朝鲜战场的滋味!”
“是!”老兵们兴奋起来。
“司号员!”王大彪一拉枪栓:“吹冲锋号,吓死他们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