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三炮叹了口气,用口型无声地说:“真他妈绝了。”
丁大山点点头。
刘三炮指了指耳朵,又指了指外面,示意该去警戒了。
丁大山又点点头。
两人轻手轻脚地离开。
……“这是美援装备——”张青松指着左侧军绿色铁箱:“bc-1000短波收发报机,1944年美国Signalrps生产,抗战后国军接收了大批这种设备。”又指向右侧橙红色机器:“这是配套的pE-95柴油发电机,现在还能用。”
林川点点头。
张青松继续说道:“bc-1000的有效距离,在平原地区……”
“你不用跟我说这些。”林川笑起来,“我相信你。”
张青松一愣。
他本来想着对方或许不懂电台,自己每一步都告诉他,或许会少一些麻烦。
哪知道林川竟然一点也不担心。
张青松压抑住内心的震撼,深吸一口气,将眼镜往鼻梁上推了推,俯身检查那台布满灰尘的军用发报机。
他的动作很轻,指尖小心地拂过每一个零件,像是在抚摸一件珍贵的艺术品。
“灰尘太多了……”
他小声嘀咕着,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,仔细擦拭着发报机的表面。
煤油灯的光线下,他的眼神专注而平静,先前的恐惧已经消失不见。
林川站在一旁,看着张青松熟练地拆开发报机的外壳。
他的手指灵活地在各种零件间穿梭,时不时停下来检查某个连接处。
“真空管有些老化……”张青松头也不抬地说,“但应该还能用。”他的声音很轻,却透着专业性的笃定,“需要重新校准频率。”
他拿起一个小螺丝刀,轻轻调整着发报机内部的零件。
眉头时而紧锁,时而舒展,完全沉浸在工作中。
林川注意到,他的嘴角甚至不自觉地扬起一丝微笑,那是技术人员遇到挑战时特有的表情。
“好了。”张青松直起腰,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“可以试机了。”
“这就可以了?”林川有些吃惊,“这么快?”
“无他,唯手熟尔。”张青松笑了起来。
他按下电源开关,发报机发出轻微的嗡鸣声,几个指示灯陆续亮起。
张青松戴上耳机,手指轻轻转动调频旋钮,专注地听着耳机里的声音。
“有信号了。”他抬起头,眼中闪着光,“要现在发报吗?”
林川点点头:“用明码:九道梁西北第二个山头,发现敌特据点,请红星军垦农场极速增援,林川。重复三遍。”
张青松深吸一口气,手指放在发报键上。
他的动作很稳,每一次按键都干脆利落。
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在山洞中回荡,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。
“第一遍完成。”他轻声说,继续重复着同样的内容。
林川注意到,张青松的额头又渗出了细密的汗珠,但这次不是因为恐惧,而是全神贯注的结果。他的眼睛紧盯着发报机的表盘,手指的动作没有丝毫犹豫。
“发送完毕。””张青松摘下耳机,长舒一口气,“信号很强,应该能传出去。”
他转头看向林川,眼神中带着询问:“要等回复吗?”
林川点点头。
两人静静地等待着,山洞里只有发报机轻微的电流声。
过了约莫十几分钟,耳机里突然传来回应。
张青松立刻戴上耳机,快速记录着接收到的电码。
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字迹工整清晰。
“收到,两天后到达,坚持,赵铁军。”
他念出解码后的内容,抬头看向林川,“要回复吗?”
林川摇摇头:“足够了。”他拍了拍张青松的肩膀,“做得很好,谢谢你。”
张青松的脸上浮现出一丝释然的笑容。
他小心地关闭发报机,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一个老朋友。
在煤油灯的映照下,这个曾经的敌人,此刻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工程师,专注而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