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低下头有些难过:“也许许多城市里的孩子还没什么感觉,但大家不知道的是,在90年代的农村,依旧有因为粮食不够而饿肚子的华夏人。”
“我的一个阿姨告诉我,从小便没有吃饱过肚子的她,在全国普及杂交水稻的那一刻,他们全家人都是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。”
“后来,他们开始尝试种植杂交水稻,然后丰收,交完公粮,竟然可以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喝只比水浓稠一点点的稀饭,而是能吃到一大碗白白的大米饭时,她的眼泪止不住的落了下来。”
“她一面哭,一面说是袁爷爷救活了他们那一整代人。”
说到这里,她的眼眶也渐渐湿润了:“唉!说实话,我也不知道我是何德何能,能坐在这里,评价袁老这样的人物……”
“袁老曾说过……”罗玉华拍了拍她的肩膀,然后接着道,“一粒粮食可以救活一个国家,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……”
“他曾和采访他的记者说过:你们年轻,不知道,上个世纪60年代啊,饥荒的时候,饿死人啊!大家都吃不饱饭啊,我都亲眼见过……”
“记者问他: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……”
“袁老却挂着慈祥的笑容,轻轻的摇头,说,不可能了,不可能了……”
她的声音也渐渐有了哭音,却还是坚持着解释道“正是因为袁老经历过这样的饥荒,亲眼看见过那些饿死的尸骨堆集的惨状……”
“才让他有了让全天下人再也不会饿肚子的伟大理想,并为了这个理想付出了一生……”
徐爱接过她的话:“1930年,袁老出生了,谁也想不到这个普通的男孩,会给世界带来什么……”
“袁老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,母亲华静也是一位知识女性。”
“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父母对于袁隆平的教育培养非常重视,除了教他说英语、读经典,让他在文化的熏陶外。也经常让他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。”
“就是因为这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,让他拒绝了父亲希望从政或者学医的期许,选择了报考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。在大学里,袁隆平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知识,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,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”
“1953年,袁老大学毕业后便被分配到湘省安江农校任教。在那里,他一边教学,一边从事农业科研工作。”
“而当时,华夏正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,许多人吃不饱饭。这一现实深深刺痛了袁老的心,这让他下定决心,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,提高粮食产量,让所有人都不再挨饿。”
“1960年,罕见的天灾人祸,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,袁老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【鹤立鸡群”】的水稻。”
“这株水稻穗大粒多,长势明显优于其他水稻。袁老敏锐地意识到,这可能是一个难得的变异品种。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株水稻的种子收集起来,进行单独种植和观察。”
“在经过反复研究,袁老提出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,试图通过培育杂交水稻,从而提高粮食产量。”
“从1964年开始,袁老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。他和助手们每天都在稻田里辛勤劳作,进行着繁琐的杂交实验。”
“他们头顶烈日,脚踩烂泥,经过无数次的失败,终于在1970年,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【野败】,为杂交水稻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