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朝的哪吒】
......
......
[哪吒最近很火,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啊,哪吒不是神话。]
[我用历史上真实的哪吒告诉你,世人的偏见真是一座大山!]
......
[你叫李贽,生活在明朝,出身书香世家。]
[在你生活的那个时代,程朱理学就是天条天规,遍布人间的信徒就是天兵天将。]
[你天资聪颖,是个读书的好苗子,但你这个天生魔丸,十二岁就写了一篇文章怼孔圣人,把他视农民为小人的言论狠狠挖苦一番。]
[好在你人微言轻,这些大逆不道的话没有在儒林掀起什么风浪。]
......
[二十多岁,你高中举人,得到了做官的资格。]
[此后二十多年,你辗转各地为官,最高做到了知府。]
[按道理,为官二十多年,你的棱角怎么都该被磨平了吧?]
[但你是个例外。]
[宦海沉浮二十多年,你的棱角反而越来越尖锐。]
......
[你看到程朱信徒迫害天下所有的女人,念咒似的说着什么三从四德,一丝丝榨干她们的精魂。]
[你看到程朱信徒把商人和三教九流视为异类,恨不得把他们当成人间之渣。]
[你看到程朱信徒满口仁义道德,吃老百姓的血肉却是一口一个嘎嘣脆。]
[说的那么漂亮,做的却那么邪恶,程朱信徒是怎么做到的?]
[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点人性吗?]
[渐渐地,你对这个被程朱信徒把持的世道失望了。]
[知天命后,愤而辞官回家。]
[至此,一枚老魔丸诞生了。]
......
[回家后,你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教书写书,想挑战程朱理学的天兵天将、天条天规。]
[你写的一本书叫《焚书》,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你感觉会被烧。]
[书里,你从头到脚把程朱理学骂的狗血喷头。]
[你说程朱信徒:“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。”]
[让凡人不要听圣贤的话:“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。”]
[你公开反对父权社会,认为:“夫为妻纲可破。”]
[在程朱理学的道德世界里,你是个可怖可恶的‘异端’。]
[在行为上,你的所作所为更是惊世骇俗。]
[你儿子早死,儿媳妇守节守的好好的,你说:“好孩子,我有个青年才俊要介绍给你。”]
[你亲自当媒人,把儿媳妇嫁给了学生。]
[你还收女学生,你觉得读书这种事凭什么分男女?女人又不是没长眼睛没长嘴。]
[你写书写到嗨,感觉长头发影响发挥就剃了个光头。]
[‘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’。]
[亲友看了大惊,问你这是不是要遁入空门?]
[你回答:“世人的偏见真是座大山,谁说光头就是和尚了?”]
[你顶着个大光头,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不留。]
[渐渐的,你有了许多的追随者。]
[你开坛讲课,无论是农民、樵夫、还是三教九流,甚至是裹脚闺秀都能来听你的课,讲的万人空巷。]
[你就像闹海的哪吒,在程朱理学的世界掀起了滔天巨浪。]
......
[你自然知道程朱信徒的毒辣,可是前方无路啊!]
[你要替被镇压千百年的女人、农民、三教九流踏出一条路,即使粉身碎骨,你也想扭转乾坤!]
[很快,你的灾难来了,程朱信徒骂你勾引人妻女,就要把你往死路上逼。]
[地方官带着儒生拆了你的房子,把你驱逐出境。]
[你不怕,反正光头了,那就借宿庙里吧!]
[果然,《焚书》后来被焚书了。]
[咱不怕,再来一本《续焚书》。]
[后来,《续焚书》也被焚了。]
[你意识到,这个名字是真不吉利,下一本改名《藏书》,让大伙藏起来,别被烧了。]
[儒林上下震动,他们真的怕了。]
[你若是普通人,早就被一根手指捏死了。]
[可你好歹当过官,有功名在身。]
......
[为了打倒你,礼部上奏朝廷,皇帝最终以‘敢倡乱道,惑世诬民’的罪名逮捕了你。]
[那一年,你七十六岁,是个牙齿都掉光的老哪吒。]
[在监狱里,还没等刑部的提审,你在牢头给你剃发时,夺过了那把剃头刀,在自己的脖子上一划,鲜血涌了出来。]
[你不服!]
[是谁乱了道?]
[是谁诬了民?]
[命可以给出去,但谁都不能审判你!]
[到底是剃头刀太钝,还是你年老体衰,你伤口较浅,却没有立刻死去,牢头问:“和尚,疼不?”]
[你说不出话来,沾了点自己的血,写道:“不疼!”]
[其实你还想写,‘老子不是和尚,世人的偏见真是一座大山。’]
[后来想想,太长了,就没写。]
[牢头又问:“你何必想不开呢?”]
[你写道:“牢头我70多了,还有什么想不开的。七十多了,可以去死一死了!”]
......
[你死后,你写的那一堆《焚书》、《藏书》,在明清两代都成了禁书。]
[可禁了几百年,焚烧了一批又一批,世间还在偷偷藏着,被所有觉得不公,敢于挑战的生灵偷偷藏着。]
[就如同哪吒死后,灵魂碎片被陈塘关的百姓、被天地间的小妖,被登仙路上的读书人收集了起来。]
[不仅是你的灵魂,上溯几千年,下启三百年,漫长的帝制社会中曾有许多哪吒,敢于打破枷锁,争取朗朗乾坤。]
[你们失败了,但你们的灵魂都被收集了起来。]
[你们没有摧毁旧世界,但你们在黑暗的牢笼上冲开了一条缝隙。]
[只要有缝隙,光迟早都会进来。]
.........
.........
评论区
【你们真的对历史课本上“离经叛道”的李贽没有印象吗?这可是我枯燥的历史课上的一记响亮的重击。】
【李贽,明代思想启蒙第一人。】
【“天不生夫子,万古如长夜,难道伏羲圣人之前大家都不用掌灯吗?”李贽大大地讽刺了当年的儒家主流程朱理学。
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极具争议性,他反对传统礼教,主张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。】
【李贽,学到程朱理学的时候,我对这个人印象很深。即使在教科书上只有不到一页的记载,感觉他真的很有勇气和智慧。】
【光是他不歧视女性,愿意收女学生这一点,我觉得已经比同时代的很多人强了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