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2章三百二十二章
天气秋高气爽心情一股杀意涌上心头
学宫考察遇孝祥,
深聊未能召入朝。
心中似起了杀意,
人才难得再看看。
从南宋回到了大理王都,今日一上朝就瞧见了那个让我浑身不自在的梅卫道,让我原本就不美丽的心情更差了。
早朝一散,我便在楚启明的陪同下直奔学宫。我倒要看看,这学宫是如何选拔人才的,梅卫道这样的人又是怎么在刘文海眼皮子底下混进大理朝廷的。
楚启明是学宫选拔出来的,对这儿的一切门儿清。一路上,他跟我介绍学宫的布局、课程设置,还有选拔流程,我听得很认真,可心里头总觉着没找到关键。
左丞相刘文海听说我来了学宫,火急火燎地从丞相府赶过来,还带来一个官员。经他介绍,我才知道这人是学宫的祭酒黄源。
瞧他那模样,圆滚滚的身材,脸上堆满了肉,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,活脱脱像个弥勒佛,看着倒有几分喜感。
刘文海把我邀到学宫后院的一处凉亭,石桌上已经摆满了瓜果。我招呼大家都坐下,四人围坐在一起,开始聊了起来。
黄源一开口,就跟倒豆子似的,滔滔不绝地介绍学宫这段时间取得的成绩,给国家输送了哪些人才,那表情眉飞色舞的,手还不停地比划着,就差没站起来表演了。
我一边听,一边点头,心里却想着梅卫道的事。
瞅准他说话的间隙,我冷不丁地提到:“黄祭酒,你说说梅卫道是怎么被选进学宫,又进入朝廷的?”
这话一出口,刘文海脸上一阵尴尬,连忙看向黄源,那眼神仿佛在说“你快圆场”。
黄源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,干笑两声,磕磕巴巴地说:“这……这梅卫道嘛,他呀,那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,经过层层选拔……陛下,您也是知道的,学宫选拔严格,能进来的都是精英……”说了半天,全是些毫无营养的废话,听得我直皱眉。
我心里有些恼火,但还是耐着性子,又问:“那学宫中寒门子弟多吗?”这一问,黄源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,立马来了精神,腰板挺直,回答得那叫一个流畅:“回陛下,学宫中寒门学子与农户家的学子数量相对较少。现在学宫里大部分还是大理国各个世家的子弟。高家现在人丁不旺,杨家只给学宫输送了一个杨景武,要说人数最多的,还得是梅家、洪家、黄家的人呐!”
听到这儿,我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。看来门阀家族控制朝堂的事儿,已经在我的大理国开始萌芽了。这可不行,学宫本应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地方,怎么能被世家大族把控呢?
我看着黄源,故意逗他:“黄祭酒,你说这梅家、洪家、黄家子弟这么多,是不是因为你这黄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呀?”
黄源一听,脸“唰”地一下红了,连忙摆手,结结巴巴地说:“陛下,您可别误会,绝对没有的事儿!选拔都是公正公平的,我黄某对天发誓……”那着急的模样,就像被踩到尾巴的猫,逗得楚启明和刘文海忍不住偷笑。
我笑了笑,缓和了下气氛:“黄祭酒,我就是开个玩笑。不过学宫选拔人才,可不能有失偏颇,寒门子弟也要给他们机会。”
黄源连忙点头,像捣蒜似的:“陛下说得是,是臣疏忽了,以后一定多留意寒门子弟,保证公正选拔!”
刘文海这是也站了出来说道“陛下的心意,臣明白。臣一定不会让南宋朝廷的陋习在我大理国朝廷蔓延。”
听到刘文海这话,我心里也算是踏实多了。毕竟这个老家伙对门阀世族的不满和我比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我又和他们聊了些学宫改进的方向,比如增加寒门子弟的入学名额,改革选拔标准,让真正有才华的人都能有机会进入朝廷。黄源一边听,一边点头,时不时还插上两句,保证一定会好好落实。
最终我还是决定要对学宫进行整顿,不能让门阀家族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把控着朝政。
刘文海心领神会立马答应了下来。
我刚准备起身回宫,还没从凉亭离开,抬头一看,就瞧见了刚给学子上完课的张孝祥。他依旧穿着一身素净的长袍,手持书卷,儒雅的气质扑面而来。张孝祥见到我,立刻快步上前,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,动作娴熟又透着几分谦逊。
我心想,既然碰上了,不如就找他好好聊聊。于是,我笑着把张孝祥叫进了凉亭,然后随便找了个理由,把刘文海等人支开了。刘文海他们离开时,脸上虽带着疑惑,却也没多问,乖乖地退下了。
张孝祥看着刘文海他们离去的背影,似乎猜到了我要和他聊些什么,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不自然,微微低下头,嘴角扯出一丝略显尴尬的微笑,双手不自觉地捏紧了手中的书卷。
我瞧在眼里,为了缓和这略显紧绷的气氛,便先和他拉起了家常,笑着说道:“孝祥啊,我刚从南宋回来,你也跟着忙活了好一阵,要不要再多休息休息?可别累坏了自己。”
张孝祥抬起头,眼中带着感激,很是礼貌地回应着我。
接下来就是我问一句,他就答一句,声音平稳却稍显拘谨。我们聊了些旅途中的琐事,还有学宫里最近的情况,随着话题的不断变化,气氛渐渐轻松了些许。
我感觉预热得差不多了,便不再绕弯子了,“孝祥啊,我们认识多少年了啊?”
张孝祥微微一愣神似乎是在思考“陛下与草民认识快三十年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