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小风波结束,摊位并未受到一丝波及。
慕名来嗦粉的人络绎不绝。
正午时,吴氏带着俩孩子来了,看她的精神状态,比第一次见面时好太多了。
“俩孩子在家无聊,非要来帮忙,我就带来了。”
“娘,我们来帮你好不好?”
玲儿小声地询问。
李晓自然是点头的,孩子有心帮忙是多好的事情啊。
吴氏亲眼所见生意这么好。
心里实在很有感触。
现在老杨身边,感慨道:“像今日生意这么好的时候还是在八年前了,一晃眼,咱们半辈子都过去了。”
“向前看,以后日子有希望了。”
老杨被说红了眼眶。
想着儿子日益好转,生意蒸蒸日上,就越来越有干劲了。
一行人忙活到了中午结束。
刚好做完最后一单。
所剩的材料众人又集火吃了一顿。
吴氏第一次尝米粉,连连称赞,“怪不得你生意好,这粉味道不错,汤和菜更是精华。”
“很多人就是冲着李晓妹子的炒菜来的了。”
老杨说这话时,心里还有些自豪。
他早已经把李晓当一家人看待了。
众人吃完收拾东西回家,李晓忽得停下,“你们先回去,我还有件事情要办。”
“好,你去忙就行。”
老杨答应着。
玲儿还想跟上,但李晓犹豫地拒绝了。
告别了几人后,她便顺着街道到了个小集市,找到一个手里挂着“房”牌子的人。
其实她就是来打听一下县里的房价。
现在生意好,想长远发展。
以后租个铺子,还得有住的地方,总不能借住老杨家。
况且,如果李少阳真要带孩子们去京城。
自己也好有个落脚的地方。
想着,人已经走到了房贩子跟前。
“夫人,您这是打算卖房还是买房?”
房贩子打量李晓,虽没看出什么很有钱,但很有职业操守的问了一句。
“我想打听下这一带的价格。”
李晓询问着,没把自己表现得太束手束脚。
这个年代的房贩子相当于中介。
手里头有不少委托人挂房想售卖,所以街边找到这种房贩子,可以买也可以卖。
房贩子一听到李晓打算卖房。
便从低地讲起。
“县里边缘地的房子便宜,带前院,三房,四十两银子,就是远了点,走到县中心也得一个时辰,其次就是一些小巷子了,价格便宜六十两银子,不过环境不好,院子小,但离中心近。”
李晓琢磨了会,还是想要个好的。
“那有没有地段好,离主街近,一进式二进式的院子?”
“有时有,得两百两了,不仅离主街近,旁边还有书院。”
房贩子是不信李晓买得起的。
这种地段都不能叫院子了,得是宅院。
那都是有钱有势的人住的。
李晓心里得到个差不多的金额,只觉得贵,果然买房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巨额消费。
“行,等我挣够了钱再来看房。”
李晓说着,就打算走。
房贩子觉得自己溜了一圈,像她这样的怎么可能买得起。
不过也没想嫌麻烦。
只是不爽地骂了几句。
李晓一边还在心里盘算,一边往杨家走去。
现在一天能挣十两银子。
加上下个月末就是和唐五第一次清账了,豆腐的生意一直很不错,应该能有个五十多两。
加上自己在如果两个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