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卫东拉住赵如意的手,轻声道:“没事儿,那边有大哥,相信他的能力。”
宁卫东了解赵立春,出现这种情况,他立即联系京城,就是为了告诉宁卫东,而不是需要宁卫东做什么。
那边出再大的事,赵立春也能顶住。
赵如意“嗯”了一声,被宁卫东握住手,她心里也有底了。
从车站出来,王元平开车,先把赵如意送回单位。
赵如意怀孕两个多月还没显怀,仍在正常上班。
宁卫东来不及休整,直接前往西城机械部的灰色办公楼。
“噔噔噔~”
顺着楼梯小跑着来到赵父办公室。
先到旁边屋里找李秘书,敲门叫一声“李哥”。
屋里李秘书立即笑着迎出来:“卫东啊~刚下火车吧~”
李秘书是赵父身边的大秘,过完年也跟着水涨船高提了一级。
宁卫东简单寒暄,直接问道:“老爷子屋里有人吗?”
赵父工作繁忙,虽然宁卫东提前打过招呼,却没固定什么时间能来。
李秘书道:“你来的正好,领导刚开完会,我问问。”
说着回到办公桌拨个内线电话:“领导,卫东来了,在我这……好,我让他过去。”
撂下电话,李秘书点点头。
宁卫东道一声“谢”,立即去隔壁敲门。
“爸~”宁卫东反手关上门。
赵父靠在椅子上,隔着办公桌看过来,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:“坐吧~”又问道:“立春跟我说了那边的情况,你是怎么打算的?”
宁卫东正襟危坐道:“汉东那边有大哥坐镇,至于技术……我打算直接引进东洋的显像管生产线。”
赵父挑了挑眉:“引进生产线?想的倒是挺好,你知道一条生产线多少钱?就你账上那点钱?再说,你有外汇吗?”
宁卫东道:“爸,我知道困难重重,但也不是没有操作空间。”
赵父早知道这个女婿鬼点子多:“那你说说。”
宁卫东来之前就有了腹稿:“我打算直接引进日资,合资建厂……”
“你也想搞合资?”赵父稍微拔高了音调,明显对‘合资’这个词并不陌生。
宁卫东也不意外,此时合资企业的概念还没铺开,但在上层早就开始论证了。
而且第一家合资企业,宁卫东印象里好像就在80年落地。
宁卫东道:“爸,不是我也想搞,这是大势所趋。既然阿美莉卡让咱们帮着牵制速联,这个活儿肯定不能白干。过去地主家雇个看家护院的还得好吃好喝供着呢~区区几十亿美元贷款,引进几条生产线可不够。”
赵父没想到宁卫东一下扯到这上,摸过桌上的烟。
宁卫东继续道:“而且这个钱也不能是阿美一家来出,西欧还有咱们家门口的东洋,都要分摊成本。”
说到这里,宁卫东冷笑一声:“要不然时隔这么多年,东洋人怎么突然就良心发现,又是给援助,又是无息贷款,从兜里往外掏钱很爽吗?”
赵父哭笑不得。
宁卫东嘿嘿道:“话糙理不糙。”
赵父道:“你想打东洋人的主意?”
宁卫东道:“爸,我是这样想的,既然这笔钱总归是要给的,为什么不能给咱们?”
赵父不置可否道:“说具体点。”
宁卫东正了正身体:“我有一个上万人的厂子,场地、人员都是现成的,找一家东洋公司,让他们出资金,出技术,出设备,我们出人员,出场地,出市场,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,股权我们占51%,他们占49%,管理权归我们,利润一家一半。”
赵父挑了挑眉,倒是没想到宁卫东想的这么全面。
心里飞速思忖,如果按宁卫东的计划,对于外资来说的确很有吸引力。
更重要的是,宁卫东的想法,与上面的设计几乎完全一样。
如果不是对宁卫东知根知底,赵父甚至怀疑宁卫东是不是提前听到什么风声了。
等宁卫东说完,赵父想了想:“想法不错,需要我怎么帮你?”
宁卫东眼睛一亮,有赵父这句话,这件事就成了一半。
立即道:“爸,我没别的要求,只要想办法把我们公司加到名单上,其余的我自己去东洋谈。”
赵父倒是没想到宁卫东是这个态度,他还以为宁卫东会趁机动用赵家的资源来操作这件事。
现在竟然只是想上‘名单’。
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事儿。
上名单的企业有几百家,充其量就是一张入场券。
宁卫东说出诉求便没再多言,等着赵父答复。
片刻后,赵父道:“可以,不过这件事没你想那么简单,东洋人没那么好打交道。”
宁卫东当然知道东洋人的精明狡猾。
在他穿越前的世界线,这帮狼子野心的,趁着手里有钱,被赶走了几十年,又回来作威作福。
而且现在还不是东洋最嚣张的时候,等再过几年他们的泡沫经济最巅峰的时候,竟然起了反噬阿美爸爸的心思,扬言要买下整个阿美。
结果就是彻底悲催了。
继而出现了失落的十年,失落的二十年,失落的三十年……一直在失落。
其实在宁卫东看来,他们根本谈不上失落,压根没真正有过的东西,又怎么谈得上失落呢~
人家阿美莉卡只是暂时把钱放在他们兜里,等到时候再拿回去,还真以为是他们的了。
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,居然真把自己当个人了。
宁卫东思绪有些发散。
稍微定了定神,正色道:“爸,我知道,但未来的二三十年,避免不了跟他们打交道,毕竟是从人家兜里往外掏钱的事儿。”
赵父轻笑一声道:“你有心理准备就好。另外……你是想亲自去东洋?”
宁卫东点头,还想阐述理由。
不想赵父直接道:“去看看也好,毕竟是资本主意的桥头堡,一个东洋,一个西独,都是阿美莉卡苦心打造的标杆工程啊!”
宁卫东明白其中的意味。
许多人不明白,东洋和独国明明都是战败者,却在战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新崛起,成为世界排名三四的经济强国。
因为缺失信息,许多人就武断的把东洋和独国的重新崛起归结到民族的优越性上。
其实都是扯淡。
说白了这两个地方就是两个样板工程。
一个在东边,一个在西边,把以速联为首的阵营夹住,来展现资本主意的优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