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6章朱元璋:皇子全去海外,地盘自己打
文华殿。
朱元璋正在召开小朝会,各部尚书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都在。商议完要事之后,礼部尚书陶凯出列,恭敬禀奏:“陛下,东宫太子妃之位已空缺多时,臣恳请陛下与太子早日选定新太子妃,以固国本。”
众尚书纷纷附和,认为东宫作为国家的根本,太子妃的位置不应长期空悬。然而,在一片附议声中,吏部尚书吕本却保持沉默。因为他身份特殊,其女正是现任太子次妃,为了避嫌,他选择了缄默。
朱元璋微微颔首,示意朝臣们稍安勿躁,“此事咱会慎重考虑。”
朝会结束后,大臣们依次退下。朱元璋转向太子朱标,询问他的意见:“对于新太子妃的人选,你有何想法大臣们的担忧不无道理,太子妃的位置确实需要尽快确定。”
朱标眉头紧锁,沉思片刻后回应:“父皇,容儿臣再思量思量。”
立新太子妃的选择无非两种:一是另娶新人,二是将吕氏扶正。吕氏不仅出身名门,更是皇帝皇后亲自赐婚于太子,并已育有皇孙。因此,朝中不少大臣都倾向于支持吕氏成为新的太子妃。
退朝后,吕本与陶凯一同走在御道上。陶凯忍不住发问:“吕大人,方才你为何不发一言”
吕本淡淡一笑:“陶大人,我女儿现为太子次妃,且是东宫唯一的妃子。我作为父亲,自然需要避嫌。”
“我们正是希望陛下和太子能立令爱为太子妃。”陶凯直言不讳,“当年太子次妃便是陛下赐婚,如今又育有皇孙,她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。”
吕本却摆手拒绝:“这是陛下的家事,我们还是不要过多干涉为好。”
“天子无私事!”陶凯反驳道。
……
北平城。
朱四爷这段时间都在忙大学的事,过不了多久,京城玄武书院的先生和学子就要过来了。虽然忙,倒也充实,而且每天回来,就能吃到黄绿萼准备好的晚餐,他似乎开始习惯这样的生活了。
这日,他正欲出门,丁秀急匆匆地进来禀报:“太上皇,北元女帝来信。”
朱四爷微微一愣,自从与赵璇蓁上次分别后,他们已许久未通音信。他接过信件,迅速浏览了一遍,嘴角不禁上扬:“这女人,是想跟我们合作吗”
原来,赵璇蓁在信中提议与大明结成联军,共同征讨西域的帖木儿帝国。近年来,帖木儿帝国迅速崛起,已成为横跨东西的大帝国。如今,他们继续向西扩张,但一旦完成西扩,势必会掉头向东。
朱四爷眉头紧锁,陷入沉思。根据史书记载,帖木儿帝国后来确实曾计划东征大明,但因帖木儿在征途中去世,帝国内部随即发生动乱,导致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并未真正交锋。
现在,这或许是一个绝佳的机会。大明正打算派遣皇子们外出开拓,那么,何不借此机会让其中一位皇子领兵西征与北元结盟也并非不可行,毕竟如今的帖木儿帝国疆域之广、兵力之多均已超过大明。
“我这就给那女人回信。”朱四爷眼中闪过一丝狡黠。他迅速写下回信,交给丁秀,嘱咐其尽快送往北元。
丁秀刚走,侍卫送来了京城的谍报。朱四爷看完,面色阴沉,沉思一会儿后,他提笔写了一道敕旨,明发京城。而后,又写了一封给皇帝朱元璋的信。
……
京城,东宫。
吕氏近日心情愉悦,因四方传来的风声,皆暗示她即将被册封为太子妃。朝臣们纷纷表态支持,甚至皇帝与皇后也流露出此意。
“娘娘,不久的将来,你便是这东宫名正言顺的女主人了。”宫女翠儿低语道。
吕氏闻言,轻笑一声,“呵呵,这位置,本就是本宫命中注定的。”
她深知,一旦登上太子妃之位,她的儿子朱允炆便成为名正言顺的嫡子。未来与朱雄英的皇位之争,未必没有胜算。她心中最大的愿望,便是看着自己的儿子登基称帝。
“太上皇敕旨到!太子侧妃吕氏,接旨。”
突然,宣旨声传来,太监总管王景弘手捧敕旨,庄严步入。吕氏心头一惊,立刻整衣跪地接旨,四周的宫女与太监也随之下跪。王景弘缓缓展开敕旨,声音洪亮地宣读起来:
奉天承运,太上皇诏曰:
太子侧妃吕氏,素日心机颇深,表面婉顺承欢,实则包藏祸心,图谋不轨。朕察其行径,甚感悲愤。太子侧妃之位,非贤淑仁德者不能任之,吕氏德不配位,已失其本心。
今废其太子侧妃之位,降为太子嫔,以示惩戒。望其深自反省,改过自新。若再有不轨之举,定不轻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