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完全的畸形,在没有外部改造的情况下,楚王也是无可奈何。
楚国贵族构成了典型的‘五权联动’体系,其核心在于军事、经济、行政、文化、外交,五大权力系统的相互支撑与闭环运作。
军事和经济共生,通过军事自治权建立私兵体系,这些武装力量又反过来保障对铜矿,盐铁,等战略资源的垄断,以及捍卫铸币权。
行政和文化互锁,楚地贵族封君在领地内自设官吏、司法机构,同时通过祭祀垄断权将行政自治合法化,使行政权获得宗教背书。
通过有意识的异化文字,改造典籍,进行思想控制,从而强化统治合法性,通过这种文化生产机制使贵族权力获得意识形态支撑。
最后通过外交与军事协同,形成军事同盟,而外交自主权又为私军提供境外补给通道。
当王室试图集权时,五权系统立即启动防御。军事上族兵拒命,经济上闭邑绝税,外交上通敌求和,再逼急了,那就直接合伙谋逆叛乱,或者里通外敌挑动战争,逼迫王室停止集权。
这种精密的权力联动体系,导致楚国王室始终未能完成中央集权改革。
说实话,就这情况谁看谁都麻。
哪怕是天时地利人和加在一起,还要再加上十成十的天命,才有小概率可能完成变革。
不过这一套体系也不是没有坏处,虽然维系了贵族割据,但是也导致贵族们无法真正团结,独立性强就意味着自保为主。
对外进攻的意愿不强,必须要在强有力的君主团结下才能对外开扩,并且往往只能打体量碾压的顺风局,逆风局肯定是打不赢的。
至于面对进攻,各地贵族的防守意愿虽然很强,但是没人支援。
友军有难,旁边的贵族同僚,隔岸观火不动如山,属于常态化。
属于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。
除非楚王亲自带头派兵支援,才能召集贵族共抗外敌。
否则只能全靠自己了,若是还能有几个朋友帮一帮,那就已经算是混的人品非常好了。
就这群货色,嬴政对他们不抱有任何希望,怀柔肯定是没用的,这些资深地头蛇,会用尽各种神奇的招数,让大秦的这艘船变成为他们修的。
想要彻底吸纳楚地,一来需要时间。
二来
要把这些地头蛇通通干掉!
特么的!
重拳出击!
这也是为什么嬴政一开始就放弃芈云做王后的根本原因!
若是芈云做了王后,和前朝势力盘根错节,那时候就不好大开杀戒了。
这次攻楚之时,所有贵族官员,全部干掉!
不投降的全部干掉,投降的也要全部迁居咸阳生活,禁止再回楚地!
不用绝对决绝狠辣的手段,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变革!
改革不彻底,就是没改革!
想要解决楚地的问题,只有出重拳。
让这些彻彻底底的地头蛇,掌握一切权力的封君贵族和官员甘愿放弃手里的土地和权力,那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。
即便是明面上臣服,只要他们还在这块土地上,就有着捣不完的乱。
必须通通处理掉!
接受教育的不同,见识眼界的不同,导致百姓在统治阶级刻意营造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氛围里,极容易被欺骗,被愚弄,被煽动,一个不小心就成为别人手里的刀子。
只有让所有煽风点火,兴风作浪的人都离开这片土地,才能真正顺利把楚地变成大秦的形状。
而且干掉楚地所有封君贵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需要用地广人稀的楚地去作为奖赏,去封赏有功之人。
许多中低层爵位的贵族,貌似并不起眼,然而他们应该得到封赏的土地,才是真正的大头儿,因为他们数量太多了。
中原地区分地都不够分,如今的燕国过于苦寒,也只有楚国这片地广人稀的大蛋糕了。
制约楚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点:一是本身的地理环境,山林密布,多湖泊沼泽,水患频发。
二是人口稀少并且分布不均。
三是地方实力强大,内部矛盾重重,政治上难以形成合力,不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开发战略,难以有效组织和调动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。
四是农业技术和相关工具落后,这也是因为第三条的副作用,在绝大多数时候,人多力量大,发展快都是适用的。楚地各地方势力太强,独立性也太强,这导致发展相对缓慢。
举个例子就可以证明,那就是当今天下,除了楚国,其他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铁器,可楚国,还是较为普遍使用青铜器。
铁器的生产效率和制作成武器的战斗性,以及原材料获取大规模发展便利性,都是远远胜于青铜器的。
缺点就是铁的熔点比青铜高很多,对冶炼技术和设备要求更高,在技术不发达时,冶炼难度大。并且化学性质活泼,在空气中容易生锈腐蚀,需要采取特殊的防锈措施,如涂漆、涂油等,否则会影响使用寿命。
但是综合来算,铁器怎么都是比青铜器更适合发展的。
而楚国直到了现在,无论是武器还是农具,许多地方依旧用的是青铜器,青铜比铁又昂贵,想不落后都难。
但是制约楚国发展的这四点问题,除了第一条本身的地理环境限制,这一条客观存在,并且只能缓慢改造的原因,其他的三点都不是问题。
什么地广人稀?灭楚以后,是必然要向南方进行大规模迁徙的,迁徙的人比较多,才能更快的加速南北双方的融合。
将许多中低层官员贵族封到楚地,既是满足了奖赏,也可以有力的增强控制性。并且这些精英人群,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带动楚地的发展。
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,哪怕许多人不愿意,但是该强迫还是要强迫。同样,再加上利诱,愿意迁徙到南方的,采用政策性鼓励,多分地、减税等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