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皆不由己
不久后,山涛伯伯来衙署找我了……
他一直似笑非笑地看着我,让我有些不自在,直到他看到了我佩戴的白玉。
“昭儿,你想继承你父亲的志向吗?”
“您赐我延祖的字,不就是这样想的吗?”
“呵,昭儿,那天陛下召见你,你为什么要推辞立功的机会呢?”
“我只是如实陈述。”
“你能推举人才值得称赞,但以后也要想想,有立功的机会也不容易。
还有,私下里对陛下些心里话倒是可以,陛下宽厚仁慈,知道你无恶意,可若是朝堂上,就不能随便说话了。
如果有人拿着你说话的漏洞来攻击你,你要怎么做呢?比如按你说的,他们非要让你说出是谁在吃空饷,又是谁在争名利,你如何回呢?”
我看着山伯伯答道:“回山伯伯,父亲说真正忠臣烈士的气节是临朝让官、临义让生,立功不立功的没什么关系。至于怎么回复他们的刁难,我问心无愧,如实说不就好了。”
山伯伯轻叹了口气道:“你所谓的实如何就是实呢?他们要是否认呢?”
“那就查。”
“可若是查不出或者查出不实呢?”
“我不怕。”
“你不怕有什么用呢?没有把握就随口去得罪别人,像你这样做官不怕连累你身边的人吗?”
说到身边的人我低下了头……
“我……请山伯伯教我。”
“昭儿啊,你个性看着稳重,其实还是很急躁的。朝堂不比家中,必须谨言慎行,你父亲也教过你吧?”
“是,可陛下问我,我又如何能说假话呢?”
“当然不能说假话,但也决不能说无法落实的真话。
昭儿,你不是一个愚笨的人,所有后果你都能想到。
我不反对你为了大义刚直不屈,可在小事上要灵活,朝堂上的斗争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,不要当做小事。”
“山伯伯,我知道了。”
他放松地喝了口酒,好像他很怕我继续犟下去……
可刚喝到一半他就看到我歪着的脑袋,无语地放下了酒杯,“你还有什么想不通?”
“按您所说陛下都知道这些事,可他为什么不管呢?”
“唉,这朝堂腐败比你想象的要严重的多,陛下也都知道,可要改变太难了啊。”
“这有什么难的?皇帝要做什么不是很简单吗?”
山伯伯呵呵一笑,“哪有那么简单,你呀,还是这么天真。
汉时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一直都很激烈,其实质就是皇帝和权贵的斗争,很多时候都跟能力无关,都是势的变化。
皇帝和权贵的斗争就使得地方势力逐渐不受控制,到了光武帝就是靠着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才得以复国。
从光武帝以后豪强拥有了很多特权,甚至跨入中央把持官爵,成为所谓高门大族。
门阀士族并不可怕,让他们做官给他们荣耀也造不成什么威胁,让他们变地可怕的主要有三点:
一、土地封赏和兼并让门阀们围绕土地形成顽固的势力,然后他们继续用现有势力持续的兼并土地,形成恶性循环。可以说只要不犯大错,就能让他们拥有屹立不倒的本钱;
二、家族观念逐渐强过国家概念,小集体的优越感让读书人不想着报效国家只想着光大门楣,以家族为单位肆意把持官爵形成垄断。在他们的运作下井田制逐渐崩溃,孝廉举士也慢慢成了笑话;
三、多年的边境战乱和流民政策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直属军队,最直接的就是张角起义,让地方势力从政治影响变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。
这三点缺任何一点都不足为惧,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彻底的垄断,但偏偏大势所趋就让他们满足了。
大族们联合起来的力量很强大,导致汉末各割据势力都要依靠他们。
战争是颠覆秩序最直接的方式,曹操征战半生控制了军权,更是提拔了很多寒门子弟,但饶是这样仍旧没有摆脱士族的影响。
你告诉我,让你回到过去,你能解决这些事吗?”
我仔细想了一下说道:“不能。每一个时期都有都有国家最大的矛盾,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然要依靠士族,直到士族们变成最大的问题,这或许就是历史演变的必然性吧。”
“所以说啊,谁都不傻,可有什么办法呢?
曹操死后曹丕也急着想要摆脱士族控制,但他想要称帝却又不得不依靠士族,而他采纳的九品中正制,也算是一种妥协吧。
所谓九品官人法,只是把清议品评人才那一套搬到了选官制度,主要以家世和德才等项考察人才。
九品,即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及下下,这你都知道,朝廷根据中正做的这些评价来委任官职。
这样一来就给世家大族大开方便之门,让他们可以合理地以权谋私。但另一方面,大中正是由曹丕亲自指定,也就是说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提拔人才。
所以在初期曹丕确实提拔了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,他也能依靠大中正的位置来分化打压士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