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死得好!”
“鼓掌!”
“这可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啊!”
“这件事情值得放鞭炮!”
直播间的观众们纷纷欢呼。
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。
看得出来,他们对司马家的印象并不好,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。
毕竟如果不是因为司马家,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改变。
至少汉人的命运不会在那段时间如此凄凉。
江南同样也在心里问候了一番后,继续之前的话题,道:
“下一个要讲的是东晋特种兵。”
“这同样也是一个由流民组成的部队,不过相比起乞活军,似乎要更正规些,其名字就叫做北府军。”
“之所以叫这个名字,是因为其基地所在地京口历来是征北、镇北、北中郎将府所在地,简称北府,故而得名。”
“北府兵建立的背景还要从魏晋时期开始说起。”
“曹魏后期,大权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。”
“公元265年,司马氏废魏帝自立,建立晋朝,史称西晋。”
“公元316年,匈奴贵族刘聪攻陷长安,西晋灭亡。”
“公元317年,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,在建康,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重建晋的统治,史称东晋。”
“公元265年,司马炎开始大封同姓王,一开始就封有二十七个王,大国五个,次国六个,小国十六个。”
“大国食邑两万户,置上、中、下三军,兵五千人。”
“次国食邑万户,置上、下两军,兵三千人。”
“小国食邑五千户,置一军,兵一千五百人。”
“灭吴统一天下后,司马炎认为天下大定,应该“偃武修文”。”
“于是,下令撤各州郡地方武装,以加强中央集权。”
“与此同时,司马炎以宗室诸王出掌外军。”
“比如:秦王司马东都督关中,淮南王司马允都督江、扬二州,楚王司马璋都督荆州,等等。”
“这些改革措施,不但没能加强中央集权,反而使中央集权大为削弱。”
“宗族血缘关系没能阻止各诸侯王之间的争权夺利。”
“各王掌有重兵,没能起到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,反而成了中央集权的最大破坏者。”
“兼任都督的诸王,既是方面军的统帅,又是地方民政长官。”
“既有诸侯王的一套官属,又有以大将军身份开府后任用的一批幕僚。”
“由于军政大权集于一身,从而刺激了他们分裂割据和争夺全国统治权的胃口。”
“司马炎死后不久,就发生了八王之乱。”
“这次动乱历时十六年,先后有八个诸侯王参与。”
“八王之乱动摇了西晋的统治基础,导致了也西晋的灭亡。”
“西晋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,中外军全部兵员都来自军户。”
“凡为兵者皆入军籍,不与民户相同。”
“军户的社会地位较郡县民户为低,但尚未被社会贱视,许多士族名流还不耻于与世兵子弟交往,世兵子弟也照样可以当官为吏。”
“根据《晋书·王尼传》记载,世兵子弟王尼在护军府任军士,负责养马。”
“当时名士胡毋辅之、琅玡王澄、北地傅畅等人都愿和他交往,在一起“炙羊饮酒,醉饱而去。”
“正因为如此,世兵制在西晋时完全可以保证中外军的兵源。”
“而且世兵的战斗力也较强,从而使世兵制进入全盛时期。”
“西晋建立后,不设丞相,国家的政务由中书省和尚书台负责。”
“在军事方面,任命重臣为都督中外诸军事,代表皇帝指挥全国军队。”
“日常军务方面,由尚书台的五兵曹负责。”
“除都督中外诸军事外,西晋还设有众多的将军。”
“比如: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、卫将军以及抚军、辅国、四征、四镇、四安、四平等将军。”
“这些将军都是官阶,而非官职,并非一定统军。”
“真正统军的武官,一般都要加上都督诸军、监诸军、督诸军的职称和使持节、持节、假节的称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