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日又下了一些淅淅沥沥的小雨,苏青婉拿着秦昭送来的工具,又做了一次红薯粉条。
蒸屉比自家的小蒸笼大多了,装满大概需要3斤红薯淀粉,晾晒时间也更长了,差不多4天后,苏青婉才觉得可以切丝了。
按照秦昭之前说的,将红薯块固定在了木架子上,用刨丝刀轻轻一刮,红薯粉条就成型了。
确实,和第一次做的相比,长短一致,粗细只有原来的一半,要的就是这种感觉。
切好的粉条还有些水分在里边,苏青婉想了一下,把这种带有水分的粉条直接拿去卖,可以在重量上占便宜。
但要在运输、存储的过程中出现了发霉之类的问题,影响到名声就不好了。
她可是想把粉条和制糖生意做大的,不像凉粉生意,只限于平安县城。
于是决定再晾晒几日,直接去卖干粉条,大不了要价稍微高一些。
“大姐,慧心,你看这是什么?”
她刚刚把粉条在簸箕上摊开,搬到了晾晒场上,就听见大牛十分兴奋地在喊她们。
再一看,大牛手里边拿的竟然是……黄黄的鸡油菌?
“我们今天可以吃点儿时兴的菜了。”慧心把鸡油菌捧到了厨房里边,高兴地说道。
“我就在山脚下晃了一下,就摘了这么些,下午我们去山上看看吧。”大牛难得话多,像个小孩一样高兴地说道。
苏青婉欣然应允,不管古今,采蘑菇这种事情,谁能拒绝呢?
简简单单地吃了点儿馒头当午餐后,三人便背着背篓上了山,村里其他人也是如此,唯恐菌子被摘完了,连老太太都很积极。
苏家人兵分两路,陈慧心和大牛往北边走,苏青婉和疾风则往南边山头走。
疾风比苏青婉还兴奋,刚刚进山林一会儿,就用前爪刨开了一堆落叶,对着苏青婉摇着尾巴兴奋地叫了好几声。
走过去一看……红伞伞、白杆杆,再一看,长在大松树下。
不知道叫什么名字,但这危险元素太多了,苏青婉只得摸了摸狗子的大脑袋,把兜里的鸡油菌掏出来,说道:“不是这种,要这种。”
“呜……”疾风像个小孩子一样,泄气了一秒钟,嘟囔了一声,便继续摇着尾巴跑到树林里寻宝了。
苏青婉觉得自己也不能落后,也从地上拿起了一根干枯的树枝,刨开了一堆又一堆她觉得有可能长蘑菇的落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