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tent>
赵燕子、苏有朋、邓朝。
最近一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跨界导演。
可以理解。
说到底,是内地有号召力的导演太少了,很多导演根本抗不了票房,扛票房的重任基本上都压在演员的身上。
在资本看来,能赚钱是相当重要的事情。
至于文艺片,各国的文艺片都是靠商业片养着的,没人指望拍个文艺片能发家致富。
久而久之,演员,甚至综艺咖,就跳过导演这个阶层,干脆自己扛大旗。
电影投资人也乐得这样,少给一个名导的钱,获得同等的收益,大家混得乐也融融。
我们尽管去看一下,会把导演的名字大大个在海报标出来,并作为宣传重点的内地导演有几个?
吕潇然、阿谋、冯晓刚,充其量再加一个宁昊…
有些演员可能就是太有想法,不甘心演员只是执行导演的想法,他们也想试试,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。
当然,也有一些只是架不住金主的央求,给你3500万,你去拍一部戏——王里宏的《恋爱通告》就是这么来的…
最让人受不了的是,一对跟演艺行业完全无关的人也来凑热闹!
很多人觉得电影是一个工业化产跨界的选手——阿狸影业的徐副总公开在上影节说什么‘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’、‘我们有海量大数据…’
要知道,阿狸的主业是开淘宝卖衣服的,如果网络大数据真的那么有用,阿狸有那么大的数据库,早就取代世界上所有的服装设计师了,为什么不这么做呢?
因为设计是一门艺术,那电影就不是了吗?
沙雕行为!
回到话题,徐争接着问:“你是说悬疑犯罪类型市场不看好?”
“…也不是不看好,只不过票房天花板很明显,我是做什么类型电影出道的?”
“《边境风云》…犯罪类型!”
“《解救吾先生》拿了28亿票房,《烈日灼心》36亿…还有比这两部票房高的犯罪类型片吗?”
“现在的市场趋向娱乐化,在狂飙的市场面前,卖座成为第一要务,所以,才会有那么多青春片立项!”顿了顿,吕潇然补充一句:“不过,我估计再有半年时间,青春片就很难再收获特别高的票房了。”
徐光头来了兴趣:“怎么讲?”
“剧情同质化严重…就算观众是韭菜,这么一茬一茬的收割,中间连个休息期都没有”
“那做严肃电影就没有搞头了?”
“…有的作品可能票房不会那么好,那就不去拍了吗?所以回到作品本身吧,票房只是一个加分项,不给投资商赔钱就好了嘛!《催眠大师》成本4000万,加上宣传也才6000万,咱不是没亏钱嘛!”
徐光头起身准备离开:“唉,我真要努力了,要不然票房被那帮人抢走了,不甘心!”